“浓,露多也。从水、农声。”——《说文解字》。
“浓”的三点水,恰似三农血脉的涌动——农业根基的深耕、农村生态的再造、农民福祉的浇灌。
从1949年第一缕红色农信的曙光映照真如,到2005年234家农信社改制为现代商业银行,上海农商银行(股票简称:沪农商行,股票代码:601825.SH以三农起笔,在浦江两岸书写出普惠金融活水滋养千行百业的篇章。在国际化大都会里姓“农”不忘“农”,在城市化浪潮中做三农金融的灯塔,20年间,这家机构浓醇质朴的乡土情怀,在这片始终处于时代前沿的热土上流淌蔓发,以金融之力助推乡村振兴的赤诚从未间断,充满时代感的金融和弦中,靠天吃饭的田园牧歌有了自信与活力的色彩。
从古老叙事到新质生产 乡村振兴的金融加持
在农耕文明上千年的传承中,土地是最古老的叙事。上海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润泽“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也是从土地开始的。2005年改制成立之初,上海农商银行就推出宅基地置换贷款,在全市15个宅基地建设项目试点中,向12个项目提供了超15亿元信贷支持。
仿佛新生的幼苗,源于土地,但不拘泥于土地。2006年,上海农商银行的支农服务呈现出新的特色,与上海市农委合作开展风险补偿基金试点,为支持上海郊区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当年向近6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4700余万元,向市区两级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逾1亿元。2008年,首创推出“安信农保项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贷款”两大产品。2009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家庭农场专项贷款,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扶持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生产。2015年,在全市率先试点推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20年,创新支持上海市首个“点状供地”开心农场项目。
当时,在不少人眼中,一家“农”字头银行有这样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为奇。但当人们从更长的时空纵深里回望,就会发现,在对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历经多年的探索后,这家机构在诸多业务领域都焕发出全新活力,与新技能不断解锁相伴而来的,是新格局的不断开拓。
作为国际性都会,上海的农业带有鲜明的“都市”烙印,探索金融助力都市农业现代发展的“上海道路”,是时代、区位赋予上海农商银行的特殊使命。面对大都市“三农”工作的新特点、新需求,上海农商银行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助力上海走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创新运用地理标志赋能各类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以“南汇水蜜桃”综合金服务方案,落地上海地区首笔“地理标志”赋能商标质押融资贷款,激活“三农”领域的无形价值。同时通过“南汇水蜜桃”地理标志的试水,将金融服务方案复制推广至其他优质产品和品牌,8424西瓜、奉贤黄桃、崇明大米、白鹤草莓、练塘茭白、亭林雪瓜……这些上海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背后,都有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支农”身影。
这家机构同样看到了新质生产力中蕴含的乡村振兴之力。金山区廊下镇光明村曾是典型的农业村,2024年推出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助力上海市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为上海沪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落地首笔“无人农场”建设贷款,支持粮食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
从融资支持到信用建设 乡村治理的金融解法
“打造产业特色镇(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上海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探索。奉贤区吴房村是上海首批确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在得知吴房村乡村振兴项目启动后,上海农商银行立刻与当地政府、项目运营公司等多方积极沟通,为项目设计融资方案,全力支持吴房村项目建设运营。如今,通过市场化运作,吴房村已形成集黄桃种植、储藏保鲜、销售及黄桃衍生产品产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民实现“租金+股金+薪金”的多层次增收,成为申城产业融合增效的“样板村”。
20年来,像吴房村这样获得上海农商银行融资支持的故事,不断在上海市郊众多的区县、乡村上演。而近年来陆续发生的全新故事里,人们发现,这家机构已不再满足于传统金融服务,他们在尝试演绎金融赋能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
聚焦服务三农主责主业,上海农商银行将构建、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作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金融服务的新抓手,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信用村、信用镇(乡,有效提高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扎实推进金融支持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2024年4月,启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助力镇村高质量发展”百日百镇系列行动,旨在因地制宜,提升镇村整体服务层级。
截至2024年末,上海农商银行累计完成268个信用村、9个信用镇(乡认定,成立乡村振兴网格化金融专班,推动网格化金融服务走深走实,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有效增强了基层管理的组织力和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行领导带队,与分支机构共同走访调研上海市内108个乡镇,签订合作协议,制定“一镇一策”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创新推出“乡村振兴理财产品”信用村专属客群权益,降费让利,满足村民的理财需求。
而在青浦区白鹤镇,还有新的故事在发生。乡村治理积分制是国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2024年11月,上海农商银行与白鹤镇政府共同创新推出“积分+金融”模式,将村民文明行为、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日常积极行动与金融信用相结合,发挥积分的量化价值,向村民提供专属理财产品、存款差异化利率等金融服务,引导、激发村民共建美丽乡村。
运用积分制助推村级自治、激励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是白鹤镇乡村治理的关键举措,而上海农商银行的价值则是以金融为杠杆,更大程度地吸引和调动社会力量主动参与乡村治理,走出了金融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新路径。
从“二八大杠”到“驻村帐篷” 农信精神的时空传承
2005年8月25日,上海农商银行由全市234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整体改制成立,而上海农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冬真如诞生的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
初代农信人挎着背包算盘、骑着“二八大杠”颠簸在乡间小道,他们一定不曾想到,七十多年后,他们“脚沾泥水、衣沾露水、身流汗水”的上海农信精神,会在千里之外,被一群称为“沪农商人”的青年传承,而在全新的时空里,这种精神的载体也更具当代特色——帐篷。
“业务在哪里?”每一个银行的客户经理都在费尽心思地寻找答案,而对弥勒沪农商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们来说,这道题难上加难。展业半径仅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这座小城,弥勒村行能够得到主发起行——上海农商银行支持的,更多是资本、经验以及品牌背书,业务必须靠自己一点一点积累。
云南多山,从弥勒中心区域到周围村里,单趟车程需要2、3个小时,时间耗在路上,难以开展业务。2024年春节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弥勒村行萌生:“不如住在村里!”
从那以后,弥勒村行人用3天2夜的驻村办公打穿了时空壁垒,客户经理们带着帐篷和简易装备住进村委会的会议室。没有床、只有垫子,一开始腰酸背痛,现在已经习惯。大多数村里没有自来水,洗漱不方便,冬天还得用冷水。
白天考察当地产业,夜晚挨家挨户走访需求,回到驻地还得整理资料;吃在乡村、走在乡村、问在乡村、住在乡村、干在乡村,原本2、3个小时的车程压缩为零距离接触。传统涉农贷款遭遇的信息不对称困境,被“驻村尽调法”有效化解,再加上开创性引入村委会主任或村民小组长作为“信用观察员”,弥勒村行更充分了解了村民的家庭信息、主要经济来源、人品口碑等,“做小做散”更有底气。此外,他们还将农产品的种植周期与还款节奏匹配,规避了季节性集中还款的经营压力。
2024年,弥勒村行十余名工作人员,分为4个小组,累计驻村100余次,累计服务弥勒7个乡镇、77个村委会、756个村小组,服务超8万户村民。
不止弥勒,上海农信精神的跨时空传承,也在全国35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发生。在“ONE SHRCB”的指引下,沪农商村镇银行心怀“三农小微为本、村居农户为基”的信念,将“上海经验”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以金融活水浇灌了云南开远蝴蝶兰、蒙自石榴、山东宁阳小麦、东平大蒜、湖南石门柑橘、宁乡花猪等特色产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从真如第一间农信社的木质柜台,到如今实现对上海郊区 100多个乡镇 1500余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从“农民的小银行”到万亿资产规模的上市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姓“农”不忘“农”,截至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近680亿元,保持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地位。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