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自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始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重大节日。
名词解释:
中秋节以月圆之夜为庆祝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在这一天,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放灯笼等习俗盛行。
相关知识科普:
1、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中秋节庆祝月圆之夜,离不开对月亮的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公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的自转轴产生倾斜,形成了四季变化。
2、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据《周礼》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月、秋分祭日、冬至祭月的习俗,而中秋节的形成,与古代帝王祭月、祈求丰收有关。
3、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中秋节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皎洁的月亮,赏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活动,寓意团圆、美满。
(2)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象征着团圆和丰收,月饼的种类繁多,有五仁、莲蓉、豆沙等口味。
(3)放灯笼:中秋之夜,人们会在户外挂起五彩缤纷的灯笼,祈求平安、幸福。
(4)赏桂花:桂花是中秋节的象征之一,人们会赏桂花、品桂花茶,感受节日氛围。
4、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相传,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神射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了救夫,偷吃了仙丹,飞升到月亮上,从此,人们在中秋节这天,纪念嫦娥,祈求团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放灯笼等习俗,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标签: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