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一夜变天了。
昨晚,比亚迪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介绍了自己关于智驾方面的规划,一句话总结就是——
智驾无差别上车。
价格不再是区分智驾的隔离带,无论百万级仰望,还是主流品牌王朝海洋网,统统配备,实现了高阶智驾全覆盖。
为了表示诚意,发布会后旗下智驾版车型统一上市,而且价格还保持不变。
经此一役,比亚迪把智驾拉到了全民普及的程度,智驾需要订阅、收费买断或者选配的车企,彻底没退路了。
总有一种“天神之眼”适合你
比亚迪推出了三套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按照平台算力不同,分别是天神之眼 A - 高阶智驾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 B - 高阶智驾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
天神之眼 A主要应用在仰望品牌,天神之眼 B主要应用在腾势品牌和比亚迪品牌,天神之眼 C搭载比亚迪品牌。
天神之眼 A、天神之眼 B已经上车,所以这次发布会,天神之眼 C方案成了重点。
?天神之眼 C是高阶智驾的三目纯视觉版本,而且是比亚迪的自研方案,有券商研报称,这套方案的成本仅为3000多元/套。
成本虽然廉价,但功能和算法却一点没落下,而且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比亚迪的研发能力。
天神之眼 C配备了前视三目 5R12V 感知硬件及端到端控制算法,实现了架构、传感器、算法、数据四大领先,覆盖用户最在意、最需要的场景。
相较过去的分布式算法,端到端方法集成度更高,控制响应时延缩短至10毫秒。搭载天神之眼的车辆100km/h的AEB刹停距离较竞品可缩短20m,泊车场景下,换挡起步时间提升0.8秒,常见车位停车总时长减少5秒以上。
在传感器方面,比亚迪独创的「前视三目」5R12V12U 采用3个前视三目,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覆盖了智能驾驶感知所需要的高度、宽度、深度,测距精度达1厘米。
其中,「二郎神」前视三目包含两颗 120° 的广角 + 一颗 30° 的长焦摄像头,均为800万像素,可以生成10倍稠密点云,感知效果堪比激光雷达。
再加上三目摄像头方案,辅以毫米波雷达补偿天气及光线对视觉的干扰,效果也远优于纯视觉方案。
针对高速和城市快速道路,高快领航HNOA可按照导航规划的路径,完成上/下匝道、车道保持、巡航驾驶、自主换道、避开/绕行部分障碍物等驾驶任务,可实现智驾1000公里以上0接管。
此外,比亚迪在行业内首创的代客泊车AVP结合实际泊车习惯和场景,可实现下车即走、锁车泊入、随时取物、即时享用等功能,将用户从停车、锁车等繁琐流程中彻底“解脱”,代客泊车成功率高达99%。
记忆领航MNOA则适用于上下班通勤等高频出行路线场景,完成红绿灯启停、复杂路口通行、自动超车、全场景绕行礼让、博弈变道等功能。
王传福表示,比亚迪最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之前公众都误解称,比亚迪不重视智能化,其实“我们是做技术的,一直是做得多,说得少。”
7年来,比亚迪除了专注全栈自研以外,还分出了精力与外界合作。
在此次发布会上,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功能身后,除了英伟达等供应商的身影之外,地平线作为比亚迪全球唯二、国内唯一的智驾芯计算方案合作伙伴,以全新征程6系列与比亚迪天神之眼联合,实现了软硬件深度融合。
全新上市的海豹05DM-i智驾版,就搭载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系统。
高阶智驾打入7万内
为什么是“全民智驾”?
重点在于车型的覆盖率上,比亚迪天神之眼的A/B/C方案,是将整个比亚迪体系全部覆盖,A和B两套方案,各自应用于仰望、腾势和20万元以上的比亚迪高端车型上。
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改变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高阶智驾的问题,普惠“全民智驾”的重任,比亚迪放在了其自研方案“天神之眼C”的身上。
比亚迪天神之眼 C 首批就有21款车型,从7万级到20万级,而且全部搭载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以及端到端大模型,具备高阶智驾能力。
这些智驾产品中,不仅包括最高售价20万以上的汉、唐等高端车型,而且还包括了比亚迪元UP、秦PLUS DM-i、宋PLUS DM-i,以及海鸥、海豚等多款入门款车型,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智驾版车型价格都和原价保持一致。
用王传福的原话讲,“20万级的,我们是全系标配,15万级的也是全系标配,10万级的仍然是全系标配,10万级以下的车型,包括海鸥多数将搭载。”
其中售价最低的智驾版产品为比亚迪海鸥,同样是与原价保持一致。对此,海洋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直言,“这是行业首次将高阶智驾带入7万级市场”。
另外,热销主力产品也是加量不加价,比如一月份销量超过五万辆的宋PLUS DM-i/EV,就推出了3款纯电智驾版和5款DM-i混动智驾版,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后,价格和老款车型保持了一致,比亚迪宋PLUS DM-i智驾版,起步价仍为13.58万元。
王传福还特别提到,之所以首批只有21款车型, 是因为现在智驾产业链的供给还不够,“如果供给多的话,我们10万以下的车型搭载得更多。”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供给足够,比亚迪完全能将全系产品切换至智驾版。
比亚迪能“全民智驾”背后的底气在于,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比亚迪还将投入1000亿元的真金白银,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的整车智能「璇玑架构」将接入 Deepseek R1 大模型的能力,以快速提升车端和云端的 AI 能力。
具体来看,在座舱端,以自研的开放式AI架构,实现自研大模型与商业大模型深度融合,借助DeepSeek R1的推理能力,能做到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和隐性需求。
在智驾方面,基于云端VLM大模型,利用DeepSeek强劲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使其实现1:10000的数据来迭代智驾模型,解决更多长尾场景。
车端模型上,则利用DeepSeek进一步强化知识蒸馏技术,让视觉语言模型又好又快地在车端部署运行,做到车端、云端同级智能。
行业真要开始变天了
“智驾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王传福的这句话为接下来智能化下半场,定了一个基本的门槛。
在此之前,智能驾驶被视为高价位车型的专属标签。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中国售出的车辆,只有不到10%的有高阶智驾,而我国70%的汽车消费者都是购买20万元以下,这使得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智驾。”
这就意味着,在如今的内卷环境下,只有降低智驾使用的价格门槛,才有可能加速向更多大众消费者渗透。2024年,广汽埃安、小鹏两家车企把高阶智驾下放至15万元档位车型。
特别是小鹏汽车,将高阶智驾下放后,其销量已经有目共睹,从腰部销量水平短时间内就跻身月销3万俱乐部。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66.4%,较去年44.9%的水平显著提升,但其中L2+级驾驶辅助的渗透率目前还只有12%,而且都是装载在高价车型上。
从数据表现来看,当前智能驾驶市场最大的痛点是渗透率不足,传递到消费端的痛点是无法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当大多数车企刚刚意识到这一点时,比亚迪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与其说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是技术普惠,不如说更像一场产业革命:
将视野放大到整个汽车行业,比亚迪的这一举措势必引发连锁反应,其它车企要么迅速跟进,推出类似的智驾配置,要么另辟蹊径,寻找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尽管做法不尽相同,但无疑会生成高度一致的效应——加速整个汽车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其实就在比亚迪全民智驾战略发布会的前一天,长安就打响了“全民智驾”第一枪,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下探至10万元,宣布要共启“全民智驾元年”,而且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同一天,零跑也打出了“智驾全民化”的旗号,宣布了接下来10-15万级别的零跑B10也要搭载激光雷达。
不难看出,几家车企的目标高度一致,就是开启全民智驾元年,一起推动智驾普及。
不过,在全民智驾的狂欢中,也需要理性。
智驾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营销话术,而在于硬件可靠性、算法严谨性与安全冗余设计。当“狂欢期”过去,用户终将以实际体验投票,从“性能参数”到“用户信任”,将会是这场智驾狂欢的重要赛点。
标签: 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