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都还没过,比亚迪便已吹响了中国汽车市场新一轮竞争的号角。
过往只有少数消费者选择的“智驾”,这次被比亚迪直接打造成了核弹级别的攻势。昨晚(2月10日)它宣布,不仅将实现“高阶智驾全产品覆盖”,同时还是以“加配不加价”的方式推出。
在虎嗅看来,本次开年“大动作”注定提前锁定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事件。
这是比亚迪在2023年实现“油电同价”、2024年进一步推动“电比油低”之后,对汽车市场发起的又一轮冲击。
随着比亚迪全面打响高阶智驾普及战,不仅将为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情况带来诸多变量,也将对中国汽车行业现有的智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正如虎嗅此前在开年展望中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预测——“火”更烈、“冰”更寒。
比亚迪这次到底有多“凶”
比亚迪此次普及之后的智驾产品全家福
在昨晚,比亚迪总计有21款车更新了“智驾版”。
换句话说,就是目前比亚迪主品牌王朝网(秦汉唐宋元)、海洋网(海鸥海豚海狮海豹,外加一个宋PLUS)的所有在售主流市场产品(注:入门级的海鸥仍将智驾版和非智驾版共存),都将在2025年全部转换为“智驾版”产品。
再说明白点,再过几个月,消费者只要买除了“海鸥”以外的比亚迪产品,必然会具备全新的高阶智驾能力。
比“全覆盖”更凶的,还要数“加配不加价”。没错,就是字面意义的加了智驾能力,价格还不变。
王朝网和海洋网车型智驾版更新前后的售价对比
虎嗅根据目前比亚迪官方和公开价格库统计,升级智驾版的21款车型中,除了汉DM-i的入门款进行了3000元的小幅价格上调,海鸥非智驾版主动价格下调了3000~5000元之外,均做到了车款智驾升级之后价格不变。
比亚迪展示的“天神之眼”矩阵
具体来说,比亚迪此次将2023年随腾势N7首发的智驾解决方案“天神之眼”进行了整体的更新,在规格上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档次:
天神之眼A(尾标金色,具体型号DiPilot 600):搭载3颗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算力508TOPS,目前只搭载在仰望品牌商;天神之眼B(尾标红色,具体型号DiPilot 300):搭载1~2颗激光雷达,1颗OrinX芯片,算力254TOPS,具备城区NOA能力,腾势和比亚迪主品牌均有搭载;
天神之眼C(尾标蓝色,具体型号DiPilot 100):没有激光雷达,5R12V(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纯视觉路线,1颗Orin N/征程J6芯片,算力84/128TOPS,只支持高速NOA功能。
本次更新的智驾版车型中,包含了“天神之眼”B跟C,例如全新的海豹EV,就采用了B方案。根据虎嗅现场了解,B方案和C方案的搭载选择逻辑还是整车最终的价位段,基本只有车款达到了20万元以上的车型,才能用上红标B方案。
在智驾芯片、各种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之外,为了让智驾能力更好用,比亚迪还为更新了智驾版的全部产品“顺手”升级了智能座舱性能,普遍从之前的DiLink 50或者更低级别的座舱,直接升级到了车机芯片更好、系统更流畅的DiLink 100座舱,就连方向盘也全部换成了电容方向盘。
虎嗅在现场对最低端“天神之眼C”(测试车为秦L)的智驾功能进行了实地体验,体验内容涵盖本次比亚迪主推的高速NOA和智能泊车功能。
其中高速NOA在整个长达50多公里的体验中,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梯队同等的表现,整套“天神之眼C”在NOA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结合传感器信息和地图信息实现平稳驾驶。
在诸如车速加减、自主变换车道、效率超车、进出匝道、大曲率弯道等路况中都有优秀的表现。人机共驾和人机接管(超出可用区域如进收费站等)的全过程细节,也都得到了充分的优化,整体简单易用。
前后都有柱子障碍物的侧方位泊车(前方地锁也能识别提示无法泊车)
智能泊车功能在诸多典型的停车位场景(鱼骨、侧方、极窄、断头路)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能力,一般都能在1分钟内完成整个停车过程,用户也可以在泊车功能启动之前,直接下车用钥匙锁车,实现完整的代客泊车。
总体看来,比亚迪这套“天神之眼C”所提供的“高速NOA+智能泊车”智驾能力,相比其他更加标榜自身智驾能力的车企虽然略显简单,但的确非常成熟,更容易为普通消费者所用(部分最高端的不稳定智驾能力需要驾驶者本身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比亚迪创始人兼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也自信满满地给出了自己的预言:“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时,没有高阶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
但结合“加配不加价”的策略来看,比亚迪智驾能力向主流市场的普及,必然会开启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主流产品的综合性价比战争(产品力和性价比结合)。王传福的这句话,在其他自主友商眼中,大概率会变成邀请参加智驾普及的战书。
新“王炸”,将会如何搅翻全行业?
汽车行业内对于比亚迪这次的智驾普及战其实早有预期。但从整体智驾能力的表现来看,比亚迪的确称得上“进步神速”。
在2023~2024年间,比亚迪已经在高端产品中对不同硬件规格、不同供应商、不同技术路线进行了充分的“摸索”。这部分成果,最终转化为了此次发布会“天神之眼”体系中更高端的A和B方案。
但更重要的是,随着2023年下半年端到端技术在智驾领域的“开花结果”,对于硬件需求的减少,尤其是不再刚性需要激光雷达和较高芯片算力,同时车企完全不缺海量的人类司机驾驶数据,让比亚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拿出来了注定颠覆整个中国主流汽车市场的“天神之眼C”。
根据虎嗅现场了解,“天神之眼C”这套自研解决方案早在去年4月就已经开始交给工程师上路调试,在去年年末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的高速NOA基础调试优化,基本达到了比亚迪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在发布会上公布的“1000公里0接管”表现。
根据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简单透露的信息,目前比亚迪已经自建超算中心(规模大小不明),2024年每天的新增训练里程已经达到7200万公里。特斯拉去年年底公布的参考值为每天训练1.4亿公里,差不多刚好是比亚迪的两倍,2025年底比亚迪也将达到接近于特斯拉2024年底的训练能力水平。
在庞大的训练量下,比亚迪每7天就可以训练出一个云端版本,在通过蒸馏之后,就可能推送到OTA的车端,让整套“天神之眼C”的智驾能力进一步完善。
杨冬生专门准备的“小彩蛋”是最好的证明,其在发布会表示纯视觉的“天神之眼C”有望在2025年内通过OTA实现城区记忆智驾能力,相当于给了用户部分在官方高速NOA区域之外使用高阶智驾能力的权限(大概率车机还会评估路线情况能否智驾)。
虽然目前比亚迪自研的智驾能力仍不足以挑战行业第一梯队,但本次的普及“王炸”注定将解构之前的智驾价值体系。
最明显的就是成本,以“天神之眼C”为例,比亚迪的整套方案如果直接由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纯视觉行业内最低成本也要4000元以上(单价:前视高分辨率镜头300~500元;其他镜头10~300元;毫米波角雷达200元;超声波雷达50元;激光雷达3000~5000元;智驾域控制芯片2500~3500元一颗)。
这样的造价水平,对于去年销量430万辆,但是净利润大概率也只有不到400亿的比亚迪来说(年报还未公布,全年利润为估算值;车均利润大约是1万元/辆),仍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
拥有出色成本控制能力的比亚迪,自然不会放过要海量生产的智驾系统。根据虎嗅此前了解到的信息,虽然比亚迪在发布会现场的展示中,给“天神之眼C”方案标注的智驾芯片为英伟达的Orin N,但实际上国产智驾芯片已经同步供应。地平线的J6M将和Orin N同步供应“天神之眼”,后续更不排除在更高阶的方案中同步采购地平线芯片。
在AB方案使用的激光雷达上,两家国产头部激光雷达厂商都收到了订单。同时引入多家供应商虽然给后续智驾能力的开发增加了部分难度,但的确给了比亚迪进一步控制关键组件成本的能力。
除了智驾芯片和激光雷达这两块“硬骨头”,杨冬生在发布会上或明或暗地透露了比亚迪在其他传感器上已经实现自产自销的能力。例如在纯视觉方案中非常重要的毫米波和超声波雷达,比亚迪自己生产的版本甚至在性能上比行业成品更优秀。
现场灯光较差,但是能明显看到摄像头壳体上刻有比亚迪Logo
虎嗅在发布会展示现场甚至还发现了刻有比亚迪Logo的智驾环视摄像头,其他组件在可视角度内暂时没有发现相似的印记。对于手握强大消费电子代工能力和经验的比亚迪电子而言,这些门槛相对较低、且一旦大量生产就能极致压缩成本的零部件,必然会变成比亚迪自产(想象一下500万辆车,就是6000万个摄像头,自己生产的成本能压缩到什么程度)。
根据现场的种种信息推测,比亚迪通过智驾普及提升需求量,保守估计能将智驾系统的成本压低30%~40%左右(自产摄像头和传感器压缩50%~60%;芯片批量采购压缩30%左右;自己组装生产压缩40%~50%)。这种比亚迪独一份的能力,将从两个方向上挤压其他车企的智驾价值。
首先就是其他与比亚迪在主流市场直接竞争的其他自主车企,必定要跟进智驾能力的普及,以及相应的综合性价比竞赛。但智驾普遍不是车企的舒适区,如果还是依赖供应商,在智驾系统这个环节,就会跟比亚迪多拉开至少每辆车1500~2000元的成本差距(综合考虑软硬件成本),在最终的市场竞争再多一重DEBUFF。
比需要跟进的自主车企更惨的,是过去标榜“智驾”并且靠这个标签赚取溢价空间的新势力们;自主车企在比亚迪的“刺激”下,必然会在今明两年,将L2+中成熟的高阶智驾能力提取出来,投向主流市场。
虽然新势力的产品整体智驾能力还是更强,但厂商营销策略和消费者的直观思维都会去做“减法”:新势力比自主品牌普及高阶智驾多出来的,很多都是相对不成熟、不好用的能力;消费者为这些能力支付溢价的意愿将进入下行趋势。
新势力如果想要继续保持强烈的“智驾领先”标签,很可能在2025年内就要开始冲刺“L3商用”标签(L3意味着智驾事故的责任将由车企负责),从而增加自身产品销售层面的风险。最终整体体现为新势力更大的经营压力。
拼图没完成,加速不会停
不难预测,接下来一段时间,吐槽比亚迪“卷”的声音肯定会再次出现。
但正如虎嗅在中国汽车2025年展望中所指出的,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安稳”。在全球汽车需求逐步达峰、中国车企仍难以完全打开欧美市场的大背景下,我们依然需要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智驾是中国车企不容错过的机会。
得益于中国特色的复杂道路环境,中国车企能够训练出更懂得“博弈”、更适应多样化场景的智能驾驶能力。这波高阶智驾普及的大潮,将刺激中国车企构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智能驾驶能力,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标签: 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