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在关税政策反复中持续震荡。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仍处于高压态势,产业冲击叠加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关税“黑天鹅”对中国产业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关税“风暴”?
天弘指数与数量投资部基金经理祁世超在《情投E合》直播间分析了关税战对中国产业链的具体影响、如何应对关税战以及“黑天鹅”来临时行业布局策略。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及中国产业链的影响
Q: 您觉得像现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以及欧盟、日本等国家对关税的态度也不够明确,这种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以及中国产业链的核心影响是什么?
A:
1.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较大:
这轮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非常显著。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如电子行业等,受到的冲击较为明显。
中国的出口结构与早期加入世贸组织时有所不同。早期主要是纺织服装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这些产业大多已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目前中国对美出口更多集中在中高端制造领域,如消费电子、汽车等。
以苹果、英伟达、特斯拉等供应链为例,这些行业在中国的制造出口中占据较大份额,且主要面向美国企业。如果后续贸易战导致相关行业被加征关税,美国大型科技企业可能会调整供应链布局,从而对中国相关产业链公司造成较大影响。
2.关税政策的阶段性缓和与不确定性:
特朗普对部分行业提出了短期豁免,但后续仍可能单独加征关税。这种阶段性缓和可能是为了给美国制造业提供缓冲期,避免过高的关税对其自身造成较大损伤。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中国出口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不过,中国也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制,这是后续需要重点观察的方面。
政策储备+科技自主:中国如何应对贸易战风险?
Q:您认为,自4月7日股市大幅回调以来,中央汇金公司或类似中国版平准基金的机构,是否在积极修复股市?在当前中美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且特朗普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国目前储备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产业政策,是否足以应对外部冲击?政策的时间窗口又该如何判断?
A:
1.贸易战应对状态:这一轮贸易战中,我国应对状态比较从容。之前官方也发布过一些文章,增强大家信心,让大家明白即使贸易战发生,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2.政策储备及释放节奏:
我相信中央和各地都储备了一些应对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这些政策处于引而待发的状态,但具体何时释放,要根据贸易战的博弈形势来判断。不能在对方底牌未全亮时,就将利好政策全部推出,否则未来形势若更严峻,就会陷入被动。目前我国在应对上相对主动,而特朗普的政策变动反而显得有些被动,带来不确定性。
3.后续政策方向及关注点:
4月末的政治经济会议可能会有相关信息,目前虽有相关分析报道提到会有积极政策推出,但具体政策尚未可知,需等待时机。
出口方面,若中美贸易中断,中国出口产能可考虑出口转内销,转化为内部消化。
扩大内需政策是市场关注重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房地产处于偏底部状态,拉动作用有限;进出口预期拉动作用会减弱,内需消费则会有相关政策出台。
高端制造领域,自主可控相关的产业支持政策大概率会持续强化。国内的新能源车、光伏等需求主要来自国内,通过高端制造突破,可创造新的科技类内需消费,我国在这方面有较大主动权。
杠铃策略下抗波动行业的布局逻辑
Q:根据您对杠铃策略的理解,在不确定性加大的环境下,您会偏向于或建议投资者优先布局哪些行业或板块?参考标准是什么?是更看重估值、现金流,还是政策壁垒等?
A:在不确定性加大的环境下,建议投资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布局:
政策因素:当前贸易战导致贸易政策风险较大,建议优先选择与中美贸易或中国出口关联度较低的板块。
波动率与估值:观察历史指数的波动率,选择波动率较低的板块。同时,关注估值指标,如股息率、PE或PB等,选择估值处于历史中枢位置的板块,这样安全边际相对较高。
企业基本面:关注成分股的企业经营基本面,特别是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稳定的分红能力。
反向受益板块:关注内需政策利好的板块,这些板块可能因政策支持而受益。
当前是否是布局科技板块的较好时点?
Q:科技板块今年以来表现波动较大,尤其是在中美贸易不确定的背景下,市场对其观望情绪浓厚。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科技板块的投资价值?现在是否是一个好的布局时点?
A:
1.年初表现:
年初至节后,科技板块表现强劲,尤其是DeepSeek的出现引发了市场对AI和科创板块的高度关注。
DeepSeek虽然本身并非行业领先,但其开源模式和性能表现推动了国内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广泛介入,形成了科技浪潮。
国内企业如Deepseek、运输机器人等成为关注焦点,最高领导人接见民营企业代表,强调智能汽车、运输机器人等领域的重要性,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贸易战背景下的市场变化:
进入贸易战背景后,市场风险偏好急剧收缩,科技板块出现大幅回撤。
关税政策对市场情绪有扰动,但并未改变科技发展的长期趋势。
3.长期趋势:
AI技术逐步落地到不同应用场景的趋势确定性较高,国产替代和突破将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赋能,包括汽车、家电、智能家居、消费电子、AR眼镜等多个消费场景。
尽管短期节奏可能受到市场情绪和政策影响,但长期来看,AI扩散效应依然明确。
4.投资价值与布局时点:
当前科技板块的超跌状态为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布局机会,尤其是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
一旦市场回撤幅度达到一定程度,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会有配置需求,超跌后的科技板块仍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阶段与突破情况如何?
Q:从长期来看,科技板块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尤其是机器人赛道,近期非常火热。例如,小米和美的都发布了各自的机器人产品,国家也推出了格物具身智能平台,大力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想进一步探讨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格局和阶段。请问人形机器人目前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是否已经实现了从0到1或从1到N的突破?
A:
1.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区别: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通用概念,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传统工业机器人结构简单、应用场景单一,主要用于工厂流水线,对智能化要求较低。
人形机器人对运动控制能力、适应性和泛化能力要求更高,适用性广泛,研发复杂度也更高。
2. 国内机器人厂商的发展策略:
以往国内机器人厂商多采用跟随策略,关注海外企业(如特斯拉的量产进度和迭代情况。
今年以来,国内厂商的研发进展和量产情况成为关注焦点,与以往有较大不同。
国内厂商在应用端有优势,一旦掌握技术,落地和成本控制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铺开。
3. 国内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展:
今年以来,许多新创的机器人公司涌现,其产品虽不完美,但采用快速迭代的思路。例如,人形机器人的腿部可能不是完全拟人的弯曲方式,手部可能是两指而非五指,驱动方案也多种多样。
国内厂商根据自身研发特点和能力,采用重点突破的策略,先推出Demo,再逐步迭代。
目前国内厂商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方面已接近甚至超过国外水平,如展示的打拳击视频令人惊艳。
4. 人形机器人的功能模块:
人形机器人的功能化包括大脑、小脑和外观皮肤感知三大块。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和运动控制方面,国内已经比较成熟,甚至在春晚表演中有所展示,但实际能力可能更强。
在硬件层面,如芯片迭代方面,国内与国外仍有差距,但在执行器、关节模组(减速器、电机、传感器方面,国内有一定优势,因为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公司能够顺利切换到机器人领域。
5. 整体竞争力与政策支持:
除个别环节(如芯片、大模型、算法与国外有差距外,国内在其他环节有一定竞争力。
各地政府也在大力布局机器人产业,后续相关支持政策将陆续推出。
对防御性资产和高成长资产之间的配置比例和动态调整仓位建议
Q: 经过刚才的深入交流,大家对杠铃策略的两头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头是防御性资产(如红利、公用事业等,另一头是高成长资产(如超跌反弹、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科技板块。您对投资者在这两头的配置仓位比例有什么建议?投资者应如何动态调整仓位?
A:
1. 防御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防御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应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来确定。
保守型投资者:如果投资者较为保守,防御类资产的比例可以较高,例如占到2/3,甚至70%~90%。
激进型投资者:如果投资者较为激进,防御类资产的比例可以接近一半甚至更少。
2. 成长类资产的配置策略:
成长类资产的配置应结合市场表现和行业发展情况,选择有安全边际的时机进行布局。
避免在市场已经大幅上涨时追高,因为这可能导致在政策变化(如关税政策等黑天鹅事件发生时遭受较大损失。
动态调整仓位时,防御类资产的比例应根据个人风险偏好确定基准,成长类资产则根据市场状态、行业发展趋势和估值情况择机布局。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