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撞脸”到底 也不甘心放弃 ETF如何破解同质化这道难题

pepsi 新闻 15

  从规模约50亿元到接近4万亿元,我国的ETF市场一路走来已有超过20年的时间。然而从一片荒芜之地,到数十棵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树拔地而起,在目前的ETF市场可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近年来,多家基金公司同日首发同一ETF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看似热闹的首发盛况结束后,资金留存情况和基金业绩表现却难言乐观。

  风风火火扎堆首发却又留不住资金的“烧钱”布局真的值得吗?口头上普遍认同ETF市场中的先发优势很重要,但行动上却依然奔向已有不少同行布局的领域,基金公司言行不一的背后究竟是何缘由?一边热火朝天加码宣传,一边高呼“太卷了”的背后,ETF同质化竞争是否有解决之道?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就市场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采访调研时发现,基金公司扎堆发行同质化ETF产品背后或离不开“宁愿失败也不愿错过”的心理,许多基金公司仍对已有众多产品布局的主流指数跃跃欲试,并试图在产品同质化中找出突围之路。但也有基金公司正试图跳出白热化的竞争,酝酿着一系列创新型产品,并将视角从产品转向ETF业务系统的搭建。

  扎堆发行同质化产品已是常态

  随着被动投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ETF市场蓬勃发展,ETF产品成为公募行业为数不多的增量预期空间显著的领域。然而在行业极致竞争之下,ETF产品呈现出明显的批量化、同质化新发特征。

  2025开年以来,市场已出现多次同质化、批量化发行ETF产品的“盛况”,上证180、创业板50、科创综指、中证A50、深证100、中证A500、自由现金流等众多热门主题指数产品“轮番上阵”。

  1月6日起,2只上证180ETF、3只创业板50ETF集体发售;2月17日起,13只科创综指ETF集体发售;3月10日起,3只中证A50ETF集体发售;3月17日起,3只深证100ETF集体发售;3月24日起,3只自由现金流主题ETF集体发售;4月7日起,又有4只自由现金流主题ETF集体发售。1月至3月,来自6家基金公司的中证A500ETF陆续启动发售。

  Wind数据显示,以中证A500指数为例,仅半年多时间,挂钩该指数的ETF产品便从零增长至32只,再加上一众场外指数产品,挂钩中证A500指数的公募基金数量已超过170只。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轮同质化ETF产品的新发大战中,各家机构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用来营销推广,市场上更是频频传来销售渠道统计的每日募集规模情况,“光速结募”“顶格募集”“比例配售”等字眼几乎成为标配。众多产品扎堆发行也让基金代销渠道喜出望外,“抢档期”“赎旧买新”已成为业内人士见怪不怪的现象。

  然而首发盛况过后,基金份额大幅缩水的情况却频频上演。例如,部分科创综指ETF产品发行首日即完成20亿份的顶格募集,但目前最新基金份额减少超过10亿份;另有多只扎堆发行的科创综指ETF、中证A500ETF、深证100ETF、上证180ETF的最新基金份额已减少超过5亿份。

  在某大中型公募就职的业内资深人士林轩(化名)认为,短期内,“顶格募集”“比例配售”等字眼能带来较高的关注度和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这种“烧钱冲量”的首发模式可持续性值得商榷。一旦市场热度消退,投资者会更加理性地选择产品,导致基金份额大幅减少。这不仅会影响基金公司的声誉,还会增加运营成本,降低投资者的信任度。

  “虽然ETF市场短期内的适度同质化有利于推动费率下降和流动性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基金管理人的发行成本与风险,并且挤占创新资源,一定程度上还会限制创新指数基金产品的发展。”林轩补充说。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提示,一些产品如果过度发行,可能会走向恶性竞争,不仅会造成市场供给过剩,加剧投资者的选择困难,部分基金在完成短期规模目标后,还会因流动性不足或跟踪误差问题被市场淘汰。头部基金公司依托品牌和渠道资源,尚能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而中小机构若无法跨越生存规模临界点,则可能被迫退场。

  部分基金公司心结难解

  “同质化布局可能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后果,其实大家都懂,只是不愿意错过布局机会罢了。”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刘立(化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其他公司都布局的产品,很难有哪家基金公司能做到特立独行,尤其是万一事后发现确实是个大机会,而公司却没有布局,可能还会导致相关业务部门被问责,“宁愿做了而最后失败,也比压根没做要好,这是态度问题,没办法”。

  林轩也认为,尤其是挂钩一些重要战略指数的核心宽基ETF,似乎已成为基金公司绕不开的选择。由于政策环境变化使得基金发行门槛降低,叠加宽基指数产品具有市场代表性强、流动性较好的特点,几乎没有基金公司愿意在这类布局中缺席。

  “ETF同质化发行主要源于基金公司对成熟热门指数的战略偏好。成熟指数不仅能显著降低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依托已有市场认知度,还能大幅降低新发产品的推广难度,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缩短盈亏平衡周期。”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这既反映了基金公司对规模增长的迫切需求,也暴露出行业在差异化创新和投资者教育方面的短板。

  兴业基金指数投资团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投资者选择ETF或更关注产品本身,而不是发行管理人。过去几年,被动产品创新节奏类似“小步快跑”,创新指数产品供给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这使得基金公司大多青睐“全新指数+首批发行”模式。

  而且,正因为国内ETF生态尚未走向“公司品牌”阶段,这意味着只要时机合适,任何产品都有望成为同类竞品中的佼佼者。基金公司跟风布局ETF不仅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还希望能借助市场集体推广力量的东风补齐自身产品线。

  一位ETF基金经理陈乔(化名)认为,同质化发行ETF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背后也离不开基金公司对相关产品规模容量的看好。对比海外,中国ETF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尤其对于部分宽基指数而言,虽然看起来已经有很多产品布局,但远没有达到规模容量的天花板,“即便位于尾部的机构,只要还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就能带来规模增长。”他认为,在ETF大趋势发展初期,抢占先机、布齐产品线的重要性可能优先于对成本的考量。

  寻求破局之道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面对ETF同质化发行现象,一些基金公司人士似乎并未将其作为负面问题来看待,反而觉得这是ETF初期粗放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也有基金公司悄悄酝酿布局自身的差异化产品线。还有基金公司认为,对于同质化现象,或可趋利避害做出应对,从中探寻可行的突围路径。

  兴业基金指数投资团队表示,虽然不可避免会遭遇同质化竞争,但可以充分借助友商和渠道推广的力量,借势宣传自家产品。陈乔也认为,众多基金公司一起发行某一产品确实更容易形成氛围,让市场快速关注到某类受到机构共同认可的产品,在宣传推广和产品特点普及方面的效果较好。

  “虽然产品跟踪指数是一样的,但客群并不会完全一样。”部分基金公司人士认为,这也是一些基金公司在产品同质化竞争中寻求突围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背靠券商、银行等代销机构股东的基金公司而言,在客群方面存在一定优势,能借助股东方对ETF业务发展形成助力。

  以年内上市的中证A500ETF产品为例,多只产品背后都不乏基金公司股东申购的身影。平安人寿个险分红以自有资金合计认购了10亿份平安中证A500ETF,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认购了5亿份融通中证A500ETF,另外还有兴业期货认购了兴业中证A500ETF,东方财富证券旗下多只资产管理计划认购了东财中证A500ETF。

  兴业基金指数投资团队曾表示,公司在指数业务发展过程中,能够与母行兴业银行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市场推广、渠道建设等环节,依托母行的资源优势,形成联动与发展合力。短期来看,银行渠道投资者对于宽基产品具有较强的诉求,将会加大在这一方面的布局。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也认为,基金公司可以与自身的基因以及能力基础相结合,以差异化的战略参与到ETF的发展之中。例如,“银行系”基金公司基于股东、客群优势,发展债券类ETF可能更具优势;“保险系”基金公司由于股东方存在配置需求,可以更注重宽基、红利等ETF条线。

  此外,他认为,指数化投资特别是ETF,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内外多部门协同,建设多方面能力,如自上而下的战略整合能力、前瞻的产品线布局能力、运营与客户服务能力。这些能力构成的ETF业务生态是基金公司突围的重要落脚点。

  林轩认为,即使面临产品同质化难题,基金公司也可以在售后服务、流动性管理、控制跟踪误差、体系化运营等多个维度体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另有公募人士认为,产品的差异化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这比起一头扎进竞争队伍来说,可能更容易实现基金公司的ETF业务突围。“产品的唯一性不仅可以让基金因短期内没有竞争对手而保持相对较高的费率,还可以在行情来临之际快速吸金。”该人士认为,抢占特色化指数产品的独家“首发”优势、自主编制指数开发产品、率先布局创新型产品等都是有效的路径。

叶景

标签: 基金 产品 中证 公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