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基金:再聊投资误区之“轻信权威”和“习惯从众”

pepsi 新闻 20

  《华商好基会》专栏文章第87期

  导语:

  攻玉之道,尝问于贤。面对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幻,华商基金诚意推出《华商好基会》专栏,以期通过华商基金资产配置部独立、专业的研究视角,为各位投资者提供专业、审慎的观点,传播长期、理性的投资世界观与方法论,分享合理、实用的资产管理智慧与经验。华商基金立志超越一时的市场低谷或高峰,努力成为投资者驶向财富彼岸的忠实、长期的伴侣。

  正文:

  今天,咱们接着深挖“投资误区的那些事儿”。上期探讨了“短视”和“类比”这两个人性本能是如何与投资这项工作不相匹配的,这期再来聊聊另外两个常见的误区——“轻信权威”和“习惯从众”。

  权威不可挑战?

  尊敬老师是学生时代的共识,特别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老师似乎成为了绝对的权威。那么在这种模式下,挑战权威可能是不受鼓励的。然而,当同学们一脚迈进社会,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在某些领域,挑战权威其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例如在投资领域,根据多年的调研经验所得,那些能在长期获得较好回报的基金经理,往往在很多思考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原理其实很简单,就像被誉为兵法权威的《孙子兵法》,当所有人包括你的对手都把这本书研究透了,它将可能不再是致胜法宝,反而是那些勇于打破书中传统认知的人更有可能出奇制胜。

  那么在投资界,哪些所谓的“权威”是投资者容易轻信但实则应当勇于挑战的?

  首先是备受关注的经济学家角色。有些时候,经济学家的权威性可能经不起考验,经济学家的一些政策主张和对经济现象的理解描述,可能仅为基于历史数据和经济模型的假设,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导致观点和结论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

  还有一些火爆网络的“网红大 V”,其权威性可能更值得质疑,有些大V的权威性甚至可能只是单靠粉丝量撑起来而已。他们的一些观点言论的出发点或过于偏激,或为吸引眼球和蹭热点,甚至可能是“带偏节奏”或者散播虚假消息,不可轻信。

  相反,我们可能更要强调的是投资者内心层面的独立思考,基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不违背常识和科学,更避免情绪化的行为。

  是否习惯从众?

  与上期说的“短视”和“类比”本能相似,“从众”可能也属于一种人类社会优胜劣汰后的典型人性本能。在远古社会,“抱团取暖”好处多多,不仅能提高个体在应对战争动荡、自然灾害等风险的生存几率,也能提高农耕等生产的效率,因此,偏爱抱团的基因或得到了更好延续。但在现代社会,伴随人类科技的非线性进步,和平和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丰富的职业类型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抱团不再总是有利的行为。相反,独立思考有时更加重要。

  以投资为例,越是从众或许只能获得接近市场平均的投资收益,想要获取较为可观的超额收益,投资者可能需要从市场共识中捕捉认知偏差,而捕捉认知偏差的前提可能首先要远离共识。

  本期总结

  这期就讲到这啦,总结下来,“习惯从众”的误区或归结于人类进化与科技进步的速度差距越拉越大,“轻信权威”则可能更多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未来,或许脑机接口和基因改造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这些误区,但在此之前,多阅读、多实践都是有利于少走弯路的做法。下期我们将继续挖掘其他投资之道,期待与大家持续共同探索投资奥秘!

  本文来自华商基金资产配置部研究员李健。

  风险提示:本文信息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力争以简明易懂的语言介绍证券投资基础知识,揭示投资风险。本文信息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依据该等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基金的超额收益,指区间基金净值增长率减除该基金业绩比较标准的同区间的收益率后的结果。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恪尽职守、谨慎勤勉的态度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须谨慎。敬请投资者选择符合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的产品。

叶景

标签: 基金 投资 从众 投资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