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乘风而起蓬勃发展,应用场景持续扩展,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业内人士表示,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目前,我国低空智联网、低空空域管理亟待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技术尚待突破,商业模式仍需探索。
各类飞行器不断涌现
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国内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数量超5万家,其中上市企业1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1家、高新技术企业3991家。以低空飞行器制造为驱动,我国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从低空飞行器制造方面看,无人机、eVTOL等各类飞行器不断涌现。在此前举行的珠海航展上,沃飞长空AE200、壹通无人机TP1000、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等机型获采购或意向订单均超百架,部分热门机型所获订单超千架。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到2030年,我国eVTOL航空器将进入家庭,保有量有望达到10万架;产品价格将逐渐降低,到2030年四五座的eVTOL航空器价格有望降至两三百万元。
作为无人机、eVTOL航空器等产品商业化运营的基石,低空基础设施和低空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凸显。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在行业会议上表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保障。应由政府牵头,着力发展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五网融合的低空智联网建设,为低空飞行器安全飞行保驾护航。
云圣智能、圣翔航空等公司推出了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产品。云圣智能的宝莲灯全自动机场为无人机小型起降平台。圣翔航空的移动式停机坪,能将货车车厢展开成一个长13米宽9米的平台,供飞行器垂直起降。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提出,将加快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12月3日,中国电信在低空经济生态合作论坛上宣布“低空智能网联实验室”揭牌,并与25家企业集中签约开展战略合作。
此前,中国移动宣布,联合15家央企、15个城市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并提出打造低空智联“三张网”,即广域可靠的低空通信网、智能精准的低空导航网、性能优异的低空感知网。
中国联通发布了“端、网、云、应用”低空智能网联体系。中国联通表示,将加快毫米波、通感一体、高精度导航、低空新型组网等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亟待完善
多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低空智联网、低空空域管理亟待完善,面向规模飞行的起降设施数量不足。同时,低空基础设施商业应用模式尚不清晰,市场结构仍需优化。
超图软件产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主营地理信息软件和空间智能软件,布局低空飞行管理系统、低空智能服务系统等领域。软硬件公司如何协作推进“低空新基建”项目,促进商业化落地应用,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
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低空基础设施相关企业在设计研发方面“各自为战”。而空域管理平台等软件系统,需要相对统一的架构,避免因系统不同影响低空飞行器在不同区域间的运营顺畅度。政府相关部门应给出更清晰的低空管理思路,牵头统筹各方资源,促进行业发展。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包括气象、物流、安防等场景相互融合,将对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强顶层谋划,进一步规范发展,促进相关设施高效利用。
相关标准陆续出台
赛迪研究院表示,预计未来几年,随着低空智联网技术体系的逐渐成熟,工业标准、适航要求等管理体系稳步建设,低空基础设施与飞行保障体系将逐步完善。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此前表示,将探索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通过加强顶层谋划、加强多场景应用牵引等,推动低空产业发展。
近年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布式操作运行等级划分》《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试验方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起降场技术要求》等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陆续出台,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
多地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包括加快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开展商业化应用示范等。
深圳市预计,到2026年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同时,在深圳低空运营总部基地、龙华樟坑径等低空起降点,打造一批标志性低空飞行全场景应用示范点。
《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提出,到2025年,建设10个左右通用机场和150个左右临时起降场地、起降点;到2027年,建设20个左右通用机场和500个左右临时起降场地、起降点。
在低空空域改革方面,截至2024年上半年,四川省试点空域扩展至7800余平方公里,包括7个空域和8条低空通道,吸引了358家通航用户参与。四川省围绕空域改革、低空装备测试、低空智联网建设等领域开展探索,目前已形成一批创新成果,集聚一批创新资源。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