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托业加速推进“非标”资产向“标”资产转型的浪潮中,资产管理信托已成为各大信托公司竞相布局的关键领域。
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已突破27万亿元大关,实现了连续9个季度的同比增长。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信托资金配置正加速向标准化资产转移,其中,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涵盖股票、基金、债券规模已达到8.34万亿元,在资金信托总规模中的占比攀升至41.81%。这一趋势不仅彰显了信托业对标准化资产配置的重视,也预示着信托业在资产管理领域的新一轮变革。
标准化资产配置成趋势
在这一变革中,中建投信托凭借其积极转型的战略思路和稳健的经营策略,在资本市场业务上持续发力,成为较早探索FOF(Fund of Funds,基金中的基金业务的信托公司之一。近日,中建投信托资本市场业务宏观分析师黄春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入剖析了当前经济转型背景下FOF业务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建投信托在FOF领域的实践探索。
黄春华指出,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单一资产、单一策略的投资方式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其业绩表现也难以持续稳健。相比之下,多资产、多策略的FOF组合则能够有效熨平宏观经济对各个资产类别的影响,实现经波动率调整后的较好收益。他强调,尽管目前FOF业务尤其是自主管理FOF在信托业务中的占比仍较小,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容忽视。
FOF业务实践与创新
在谈及中建投信托在FOF业务上的实践时,黄春华表示,公司从投资资产类别出发,精心布局了两条产品线:私募FOF组合和公募FOF组合。同时,根据风险收益特征的不同,公司还推出了进取型、稳健型以及平衡型等多种类型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今年,我们公司在FOF业务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比如在组合中加入了ETF轮动策略,并不断拓展资产研究与配置范围,以提升主动管理与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黄春华说。他介绍,自2021年开展FOF业务以来,中建投信托已搭建了投研一体化体系,从宏观研究到策略研究和产品研究,持续加强风险合规制度建设,建立“两池”“两表”“四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运营等配套支撑等基础建设工作,确保产品业绩的持续稳健和回撤的有效控制。
展望未来,中建投信托将继续深耕FOF业务,不断提升投研联动和动态资产配置能力,加强系统运营建设,并与同业资管机构加强交流,提升对资本市场的敏感度。黄春华表示,中建投信托将重点做好宏观大类资产配置研究、私募不同策略复盘和预判、公募不同风格产品复盘和预判等工作,以提高产品业绩和市场竞争力。
“低波稳健”类产品与财富管理融合
在信托公司“非标”转“标”的大背景下,中建投信托还通过发行大类资产配置、组合投资FOF、固收+策略等产品来打造“低波稳健”类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回撤较低,收益率与“非标”产品相当,能够引导客户逐渐从“非标”资产向“标品”资产转移。这一举措不仅符合国家战略,也体现了中建投信托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决心和实力。
此外,中建投信托还充分发挥信托在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财富传承等方面的制度优势,与家族/家庭服务信托业务充分融合,努力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双轮驱动。公司副总经理奚洁表示,中建投信托将通过费率优惠制度吸引客户参与家族/家庭服务信托业务,并申购公司资管产品。同时,公司还将充分发挥信托在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财富传承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资产产品的保值增值特性,让客户切实享受到二者融合后带来的益处,形成对资管信托产品的持续信任,分享财富管理的新机会。
在谈及信托公司如何更好地参与资本市场时,奚洁指出,随着经济增长动能的切换和融资模式的转变,信托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中建投信托将积极转变经营思维,坚持“”回归本源、市场导向、差异发展”,抓住当前国家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契机,通过帮助客户构建相对稳定的核心资产组合来参与资本市场。展望未来,公司将从做好大类资产配置、以组合投资FOF和固收+策略为切入点、发挥股债结合优势以及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等方面展开工作,不断提升在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建投信托在“非标”转“标”的转型过程中,凭借其在FOF业务上的积极布局和稳健经营,以及在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领域的深度融合,正逐步构建起其在资本市场中的独特竞争优势。未来,随着信托业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中建投信托有望在资产管理领域实现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