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严监管态势明显。2月21日,最高检、中国证监会召开“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私募严监管信号明显,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强调,坚决扭转“私募不私”等乱象。同日,地方证监局和中基协发布5张涉及私募的监管函和纪律处分决定。拉长时间看,年内共计77家私募被监管“点名”。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解释称,“私募不私”主要指的就是私募基金在募集、投资、管理、退出等方面未能做到真正的“非公开”。在募集环节,部分私募可能通过变相公开宣传的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突破了合格投资者的限制。
此外,会议提及2022—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私募基金犯罪598件2805人,最高检挂牌督办三批24件重大涉私募基金犯罪案件,已有16件提起公诉。对以私募之名非法集资、挪用、侵占私募基金财产,利用私募基金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日,多份监管函及纪律处分更是同步出炉,共计涉及5家私募。具体来看,深圳证监局指出,深圳瀚墨天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瀚墨天成”在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中,存在向外部人员让渡私募基金部分投资管理权限,未尽谨慎勤勉义务;未按照基金合同约定披露部分基金投资、资产负债以及可能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大信息等情形。此外,张波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信息披露等工作,作为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未恪守相关行为规范。因此,对深圳瀚墨天成及张波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湖南证监局则直指湖南赛伯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4项问题,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中国资本市场诚信信息数据库。
同时,中基协也放出针对3家私募及相关责任人的纪律处分决定书,涉及上海丰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天星资本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浪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前两家私募均涉及未及时更新登记信息、未按合同约定进行信息披露等问题,被暂停受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十二个月。上海浪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则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中,存在玩忽职守、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等问题,公司原合规风控负责人、现法定代表人被公开谴责。
Wind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已有77家私募被监管“点名”。据中基协公布的纪律处分决定书,思梵私募基金管理(杭州有限公司、上海添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私募均被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暂停受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三个月或一年。
聚焦处罚事由看,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完整、不准确成为高频违规情形,杭州牛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东弈鸣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私募均因此触及监管红线。
据2023年7月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自行募集资金,不得委托他人募集资金,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得将投资管理职责委托他人行使。
总体而言,卢鼎亮指出,私募行业具有专业度高、产品结构复杂、风险高、收益波动大等特点,部分机构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完整、不准确以及将投资管理职责委托他人行使等高频违规情形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私募基金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应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确保投资管理职责不被不当委托,同时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合规意识。监管部门则应加大对“募、投、管、退”全周期穿透式监管,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