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国产服装大放光彩。无论是科技感十足的运动服,还是庄重又雅致的领奖服,安踏、361°等国产服装品牌以专业优质的产品为赛事提供了全方位、高品质的装备支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纺织的实力与魅力。
“中国服装年产量超700亿件,可为全球每人提供约8.75件衣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近日召开的中纺圆桌第十九届年会上表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纺织行业坚持稳中求进,扩内需、优结构、提信心、防风险,积极发挥国家系列存量增量政策效能,发展预期持续改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
产业规模引领全球
从一滴油到一匹布,近年来,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在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品牌群。在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中,恒力集团位列第81位。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表示,多年来,恒力集团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我国一批优秀传统纺织企业正向着国际化、品牌化、多元化、生态化方向加速迈进。孙瑞哲表示,2024年,共有5家涉纺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14家上榜《财富》中国500强,35家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同时,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涌现、蓬勃发展。
在数字经济催化下,聚焦极致单品、细分市场的时尚潮牌和小众品牌大量涌现、加速崛起,成为当前市场最鲜明的特征。
新晋本土潮牌BASEMENT FG(简称“BF”精准定位95后、00后,通过整合娱乐产业等多元力量,在100元至300元的垂直潮牌赛道占据主导地位。发端于线上的鲨鱼裤品牌SIINSIIN,借助专业研发和全域推广,累计售出2500万条,连续3年成为鲨鱼裤品类第一;该品牌还发布了首份行业白皮书,制定鲨鱼裤行业五维标准。
众多拼搏奋进的纺织企业,汇聚成蓬勃涌动的时尚“星河”。2024年,全国规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回升5.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年回升4.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5%,增速较上年回升0.3个百分点。
此外,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持续涌现,对战略产业、未来产业形成有力支撑。高性能纤维、高端装备、高端产业用纺织品自给率持续提升。合纤单体原料、绿色染料、助剂、油剂等大面积实现自主技术突破和进口替代。
孙瑞哲表示,中国纺织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不断强化。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稳定在6000万吨以上,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2020年至2024年,纺织服装出口总额连续5年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纺织已经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时尚体系。
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一个废旧塑料瓶能做什么?如果随手被人扔掉,它就是污染环境的垃圾,而在盛虹新材料(宿迁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孔文龙眼里,它恰好是一只袖子的材料。
“一般来说,8个饮料瓶能做出一件POLO衫,30多个饮料瓶能做一件冲锋衣。”孔文龙说。
作为扎根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盛虹控股集团一直走在低碳绿色前列,通过不断探索减碳路径,在全球率先建成了3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产业链。目前,盛虹再生纤维年产能达到60万吨,占全球一半以上,每年可回收利用300多亿个废弃塑料瓶,减少碳排放量近130万吨。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介绍,近年来,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行业结构持续优化,规范企业数量增加,化学法再生路线实现产业化,高品质瓶片纺再生涤纶纤维得到市场认可。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着力通过创新行动,推动自身减排承诺与转型发展,成为“双碳”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阎岩表示,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阎岩介绍,为了更好地建立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启动《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的编制工作。该标准的制定将为行业提供统一的指导原则与方法,帮助企业系统掌握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提升环境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为加快推动纺织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提升企业的能效水平,许多纺织行业聚集的区域和相关机构纷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足真功夫。
近期,福建省对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的福建福田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奖金最高达到100万元,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绿色发展投入。
由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检验检测与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制定的两项绍兴地方标准——《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 丝绸面料》和《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 棉面料》正式发布,为柯桥区纺织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把握机遇开拓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我国内需市场纤维消费总量从本世纪初的1000万吨跃升至3700万吨,全球占比提升至31%;人均纤维消费量从7.5千克提升至26千克,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趋同,这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基座和底盘。
“态势可喜,但仍存压力。”孙瑞哲分析说,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风险隐患较多。统筹当前与长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行业应对现实挑战,打开发展局面的关键方向与主要路径。
立足内需体系,构筑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适应国家发展阶段变化的自然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表示,当前,我国纺织服装消费规模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潜力仍然巨大。纺织行业要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制度完善、政策创新有利时机,着力挖掘首发经济等热点空间,为促进内需市场扩容提质找准方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长江商学院客座教授赵英明提出,在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和场景变化下,传递信息、建立信任和提高效率成为零售变化的本质所在。纺织服装行业要敏锐捕捉和把握零售端变革趋势,实现销售驱动、价格驱动、研发驱动协同发力,是数字时代纺织服装企业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持续升级需求的原动力。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