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首例首席合规官落户华夏银行 新班底如何破局“四万亿大行之困”

pepsi 新闻 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记者 王文志 实习记者 周吉

  继今年1月董事长李民吉因个人原因突发辞职后,银行业首例首席合规官的正式落户,再度让资产规模超4万亿的华夏银行(600015.SH)成为市场焦点。

  2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核准杨宏华夏银行首席合规官的任职资格。正式批复日期为1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要求,华夏银行应要求上述核准任职资格人员严格遵守金融监管总局有关监管规定,自行政许可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按要求及时报告到任情况。

  此前,华夏银行为相关岗位准备相关人选已四个月有余。根据公告,2024年9月26日,华夏银行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四十七次会议,同意聘任杨宏为该行首席合规官并确定其薪档;2024年12月12日,华夏银行召开第九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同意继续聘任杨宏为该行首席合规官。

  作为银行业首位获得监管核准的首席合规官,杨宏正式上任后将采取哪些措施强化华夏银行的内控治理;随着李民吉的辞职,以行长瞿纲为核心的新班底又将如何扭转这艘“4万亿巨轮”所面临的业绩增速乏力等不利局面?

  业内首例备受关注

  事实上,作为银行业首例正式获批的首席合规官,此次杨宏的上任也备受行业关注。

  2024年12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金融机构应当在机构总部设立首席合规官,首席合规官是高级管理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以来,已有十多家金融机构设立的首席合规官获得监管核准。包括国药集团财务公司、国新集团财务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浦银理财、杭银理财、汇华理财、昆仑金融租赁、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等,华夏银行是新规以来首家以银行为主体,获批设立首席合规官的金融机构。

  根据《办法》,首席合规官主要履行下列四项合规管理职责:负责本机构的合规管理工作,组织推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监督合规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的履职情况,组织推动合规规范在机构内严格执行与有效落实;组织推动合规管理的制度建设、合规审查、合规检查与评价、重大合规事件处理、合规考核、问题整改及队伍建设等,确保合规管理工作有序运转;按照要求定期向监管机构汇报;其他合规管理职责。

  从任职履历来看,今年57岁的杨宏无疑是华夏银行的老将,曾任华夏银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华夏银行国际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华夏银行国际化改造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首席行政官、常务副总裁,华夏银行贵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华夏银行贸易金融部总经理,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总裁。

  对于近年来内控风险频出的华夏银行,此次杨宏任职资格获得批准,或意味着强化内控管理将成为华夏银行未来的关键任务之一。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结果显示,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华夏银行的公司治理能力得分87.46分,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处于下游;风险管控能力得分仅为85.43分,列最后一名。

  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华夏银行遭监管公开的处罚信息共计25条,合计处罚金额为1962.51万元。其中最大的一张罚单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于2月18日披露,因涉及信贷业务违规,存款业务违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销售或推介,信息披露违规,内部制度不完善,保险业务违规等多项违规,监管部门对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处以警告并罚款合计461万元。

  进一步梳理不难发现,过去一年华夏银行的管理层可谓颇为动荡。从副董事长、董事、行长、副行长、监事会主席、监事的轮番离任,到今年李民吉连任董事长仅一个多月后又闪电辞职。在市场对于李民吉辞职原因众说纷纭的关口,此次首席合规官的任职资格获批,也被外界视为华夏银行新班底的“定心针”。

  “四万亿困局”仍待解决

  对于正式走马上任的杨宏以及代履董事长职责的行长瞿纲来说,想要掌舵华夏银行这艘“四万亿巨轮”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横向对比来看,尽管与曾经的“城商行一哥”北京银行同为北京市金融国企,但作为在全国范围展业的股份行,华夏银行的资产规模与北京银行相差无几,且在不良贷款率以及拨备覆盖率等方面的表现甚至弱于北京银行。

  其中最为明显的差距,体现在两家银行人均创利的效能方面。根据半年报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华夏银行实现净利润124.6亿元,员工人数为3.89万人;北京银行实现净利润145.79亿元,员工人数为1.94万人。此外,华夏银行在全国120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44家一级分行、78家二级分行,营业网点总数974家;北京银行在各地区的线下机构数量则仅为634家。

  按此计算,北京银行去年上半年人均创利75.14万元,而华夏银行的人均创利只有32万元。这也意味着,在员工数量翻倍且线下触达渠道更为密集的基础上,华夏银行的人均创利能力不足北京银行的一半。

  整体人效不足的后遗症,也在华夏银行的发展势头上逐渐显现。此前,华夏银行营业收入已经连续两年下滑,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下滑2.15%和0.64%,其中,利息净收入下滑迹象最为明显。

  2021年至2023年,华夏银行利息净收入分别为796.05亿元、742.93亿元、704.42亿元,同比下滑2.88%、6.67%、5.18%。2024年前三季度,该行利息净收入为470.58亿元,同比再度下降8%,在全部营收中占比不足70%,近十年来还是首次。

  此外,在资产质量这一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上,华夏银行的不良率与拨备覆盖率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其不良贷款率为1.61%,尽管较2023年年末下降0.06%,但在9家A股上市股份银行中仍处于最高水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为166%,在9家A股上市股份银行中位列倒数第二,且距离219.44%的平均值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面对行业的整体承压以及利息收入的逐年减少,华夏银行通过加快非息收入增长,强化重点产品营销等措施,尝试多渠道扩大收入来源,但成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就在去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披露,同意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青岛分中心终止营业。至此,华夏银行信用卡青岛分中心也成为继广州分中心和天津分中心后第三家关闭的异地信用卡分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夏银行便已关闭三家信用卡分中心。

  频繁关停信用卡分中心的背后,是发卡量与用户活跃度的背离。2024年半年报显示,华夏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4084.06万张,较上年末增长3.45%;信用卡期末有效卡2072.93万张,较上年末下降2.66%;有效客户1849.26万户,较上年末下降1.95%。2024年上半年,信用卡交易总额4286.45亿元,同比下降14.10%,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86.97亿元,同比下降0.16%。

  对于商业银行,管理层稳定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经历了一系列高管人事震荡,并正式迎来业内首位首席合规官后,新的管理团队能否通过降本增效来带领华夏银行走出营收困境,提高资产质量并强化内部治理,或许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2月11日,就上述相关问题本报记者向华夏银行发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时并未获得回应。

标签: 华夏银行 杨宏 北京银行 首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