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惠民,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支持便民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发展入境消费”。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述表态是对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进一步落实,为后续服务消费的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有利于打造服务消费新引擎。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服务消费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服务零售额比2023年增长6.2%,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广大消费者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我国服务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快”“好”“省”等多个鲜明特征。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是指服务消费场景多元化,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快”是指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即时性和便利化服务消费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好”是指沉浸式、泛娱乐服务消费日益普及,消费体验显著提升;“省”是指在新时期消费理念的更迭下,价格实惠且品质高的服务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和前沿科技对服务消费市场的影响日益明显,新消费场景中不断出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身影。”洪涛表示。
2024年8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负责人常铁威表示:“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大关的时候,消费升级的进程一般会显著加快,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1.2万美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服务消费的扩容升级还有望进一步提速。”
推动服务消费扩容升级,今后,还要进一步做好哪些工作?对此,洪勇表示,在供给侧,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服务品质,开发更多满足消费需求的高品质服务产品,比如,智慧养老服务、托幼一体化服务等。在需求侧,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增强消费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在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惠民的过程中,财政金融政策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能为服务消费市场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还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有效提升服务消费市场活力。
谈及财政金融政策的进一步跟进,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支持服务消费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服务消费补贴行动,比如科学合理地发放服务消费券等;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文体旅游消费、冰雪消费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此外,还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让政策利好触达更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