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月1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本次发布的新标准共758项,覆盖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新版《目录》”1434个专业的52.9%,涉及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同时,新标准覆盖10.1万余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82.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系统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教学要求,更加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促进专业教学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推动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同时,新标准也为学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以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空间。
新标准覆盖10.1万余个专业点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新标准包含概述、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基本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等11个方面要素。
本次发布的新标准共758项,新标准覆盖新版《目录》1434个专业的52.9%,涉及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其中,中职标准223项,高职专科标准471项,职业本科标准64项;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标准52项,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标准292项,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标准414项。根据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据,新标准覆盖10.1万余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82.1%。
据介绍,现行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于2014年发布,共230项;高职专科专业教学标准2012年发布,2019年进行了修订,共757项。这些标准在指导职业学校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强教学基本规范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2021年,教育部发布新版《目录》,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434个专业。新版《目录》新增、更名、合并、撤销专业总体幅度高达60%,很多专业的名称和内涵发生了变化。
“在此背景下,为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行业企业新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我们于2021年7月启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新标准主要有哪些特点?具体来看,新标准聚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民生紧缺领域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因素与行业需求的外部因素紧密衔接,努力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例如,本次修(制订了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航空智能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标准,智慧农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相关专业标准,智能物流技术、工业节能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标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民生紧缺领域相关专业标准。
同时,新标准强化了对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新标准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下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新要求,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的职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
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新标准要求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60%。综合考虑中职学生学业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明确校外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同时加强校内实训教学。
在职业本科学生取得学位方面,新标准提出,引导职业本科学校围绕能力培养科学确定取得学位要求,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此外,新标准提出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新标准还明确支持学校自主设置专业课程,这为学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空间。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职业学校认真执行新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