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落实国补政策有待规范 中消协发布2024年消费投诉热点分析

pepsi 新闻 3

  中国消费者协会6日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从消费者投诉热点看,部分经营者在商品质量、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如部分商家落实国补政策不规范、“车辆统筹保险”投诉激增、“先学后付”隐患多……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了监管的短板。

  部分商家落实国补政策不规范

  消费者马先生于2024年12月16日,在某电商平台某品牌自营旗舰店支付8599元(原价为8999元,使用400元国家补贴购买了一部手机。12月22日发现同款手机在其购买价格基础上降价700元,消费者按照平台客服要求重新下单价格为7899元(原价为8999元,使用400元国家补贴和700元平台优惠券。消费者要求价格保护,但平台以新订单使用了400元国补为由,只支持价保300元。消费者投诉后,通过消协与商家进行了和解,在价保300元基础上,另行补偿400元差价。

  据中消协介绍,部分商家先抬高价格,再用国补优惠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购买了国补商品后发现价格大幅下降,要求补差价,但被商家以“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有的商家未按承诺时间发货,或者以库存不足为由强制取消订单,导致消费者国补资格丧失。

  中消协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补贴政策细则,细化国补商品的价格计算规则,防止商家虚高定价或通过涨价等方式套补,侵害消费者利益。监管部门可重点加强对补贴商品价格的监测,对参与国补商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异常涨价行为。

  “车辆统筹保险”投诉激增

  消费者林先生称,在手机上看到某运输安全统筹服务有限公司发布的车险服务广告,该公司工作人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以可购买汽车商业险为由诱骗其通过二维码进行付款。付款后消费者收到的合同显示是统筹服务,并非正规的商业险保单。

  据介绍,中消协近期接到大量消费者投诉,反映一些“汽车服务公司”以保险公司名义对外销售“统筹保险”,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保险”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统筹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业务员失联,出险后只能到指定修理厂,面临赔付难等问题。消费者发现问题后要求退款,却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绝。即使合同未生效,消费者提出退款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销售车辆统筹业务的公司并非保险公司,其公司名称一般为“汽车服务公司”或“运输服务公司”,注册时也无需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此类公司的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存在理赔难度大、跑路风险高等多重风险,建议消费者谨慎识别,避免选择此类产品。

  “先学后付”隐患多

  消费者孙女士称,2024年12月,广州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诱导其签订“先学后付”分期付款技能培训课程合同,客服称报名时只需要交纳100元预定金,下个月才开始支付学费。事后,孙女士才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贷款。

  据了解,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部分网购平台设置为默认勾选,并自动成为后续付款方式,且关闭步骤复杂。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培训机构应明确告知消费者相关条款和风险,网购平台应加强身份验证、支付安全等,避免因误操作引发纠纷。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培训和电商行业相关业务的监管,确保其透明公平经营,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

标签: 消费者 中消协 商家 价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