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官场经验,成为了朝廷中的重臣。然而,在其晚年,张廷玉的一系列举动却引发了乾隆皇帝的强烈不满,甚至一度被剥夺了配享太庙的殊荣。这些举动,是张廷玉真的糊涂了,还是他在装糊涂,以另一种方式保全自己和家族?
一、张廷玉的辉煌前半生
张廷玉出身名门,父亲是康熙朝内阁大学士张英。他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和自身的勤奋努力,29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官运亨通。在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张廷玉更是成为了雍正皇帝最为宠信的大臣之一,不仅在政治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深得雍正的信任和尊重。雍正皇帝在遗诏中甚至特别提到,要张廷玉配享太庙,以昭恩礼。这一殊荣,在整个清代,张廷玉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二、晚年张廷玉的“糊涂”举动
然而,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的政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乾隆皇帝与张廷玉在性格上相冲,且随着张廷玉年龄的增长,其利用价值也在不断下降。乾隆十三年,已经77岁高龄的张廷玉向乾隆皇帝恳求致仕,但乾隆并未批准。此后,张廷玉又多次做出看似糊涂的举动,如让儿子代替自己谢恩、主动要求乾隆写保证书承诺死后配享太庙等,这些举动都引起了乾隆的不满。
其中,讨赏赐得罪乾隆的事件尤为引人注目。在乾隆十五年,张廷玉在得到乾隆保证其死后配享太庙的承诺后,竟然只是让自己的儿子进宫谢恩,而没有亲自前往。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乾隆,认为张廷玉完全不将皇帝放在眼里。乾隆当即发飙,写了一道冗长的上谕,公开怒斥张廷玉。
三、张廷玉“糊涂”背后的深层考量
那么,张廷玉的这些举动,是真的糊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深知官场的险恶和帝王的心思。他之所以做出这些看似糊涂的举动,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更为高明的方式保全自己和家族。
首先,张廷玉故意与另一位顾命大臣鄂尔泰“明争暗斗”,给人一种老臣不和的印象。这样既能让乾隆放心(老臣不团结就翻不了天),又为自己日后的退场埋下伏笔。其次,他主动“犯错”,多次在重要场合做出不合规矩的事,比如让儿子代替自己谢恩等。这些“错误”看似糊涂,实则是给乾隆处理自己的借口和台阶。再次,他自污名声,要求乾隆写保证书承诺死后配享太庙,这一招不仅暴露了张廷玉的“贪婪”,还激怒了乾隆。但这正是张廷玉想要的效果——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反而能保全性命。
四、张廷玉的智慧与结局
张廷玉的这种做法,虽然看似糊涂,实则精明。他深谙“欲扬先抑”的道理,用一系列看似失误的举动,成功地化解了潜在的政治风险。最终,虽然他在晚年时一度被乾隆剥夺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但在他去世后,乾隆还是信守了诺言,允许他配享太庙。
回顾张廷玉的一生,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政治智慧。他能够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游刃有余,既有所作为又能全身而退,实属不易。而他的晚年“糊涂”举动,更是他智慧与经验的结晶。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