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架”走上“生产线” 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落地生“金”?

pepsi 新闻 14

  “盾构机”是隧道挖掘的关键设备,曾被国外垄断多年,每台的美元售价曾达到以“亿”为单位计算的级别。

  多年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持续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成功造出了国产盾构机,售价也降到了每台不到3000万元人民币。如今,全球每10台盾构机中,就有7台来自中国。

  有了自己的科技成果,并且转化成了实际的产品,才能打破别人的垄断。从盾构机这样的工业重器,到手机、扫地机器人这些日用产品,都是如此。我们的高校手中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怎样让它们尽快转变成实际的技术和产品,落地生“金”呢?

  落地生“金”!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在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2700余项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它们是由200多所高校精心挑选的较具转化应用价值的项目,吸引了2700多家企业参会。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 徐佳毅:学校里面其实是有很多优势技术的,但是可能也是缺少一个这样的平台。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 马卓骏:我们能够了解到企业之间有哪些需求,也能在我们的科研产出上做一些升级或者改进。

  据了解,此次交易会的目的不仅为了给校企双方搭建洽谈交易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家表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志民:我们国家的大学专利的实施率,比如说好的学校能够15%以上,不会超过20%,一般的学校可能都低于10%,发达国家至少50%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复生: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比发达国家要低10%到30%。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造成了我们科技成果的大量浪费。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雷朝滋:科技成果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过去老百姓买个马桶盖还要跑到国外去,这就是我们的悲哀。要改变这种情况,老百姓有需求,我们的科技就要创造新产品,不光是创造新产品,满足现有需求,还要创造新需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哪?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够,影响到方方面面。几年前有人专门跑国外去买马桶圈,其实都跟这事有关系。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有待提升,高校专利的实施率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校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万件,占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

  专利转化率如何呢?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化率为16.9%,产业化率仅为3.9%,远低于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的48.1%。这么多发明专利束之高阁,这么多科技成果成为摆设,这究竟是为什么?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告诉记者,很长时间以来,高校教师申请专利可以获得高额补贴、资助和奖励,还可以用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在这一政策刺激之下,高校产生了大量没有转化价值的“专利”。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雷朝滋:我们的专利数量相当于10个最发达国家之和,量太大,但这里面有很多专利,申请的时候就不是从转化的目的出发的,它是为了应对学科评估、评职称,各种各样的考核,这些专利能不能转化,科研人员很少考虑,比如说研究育种的,弄了一个种子出来,产量很高,但是它抗病不行,抗倒伏不行,它仍然没法用,如果不是市场所需要的,它就很难转化。

  为改变我国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专门出台意见,要求高校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有条件的高校要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雷朝滋告诉记者,现有的存量专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改革前产生的“注水专利”。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科研的评价导向仍普遍存在问题。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雷朝滋:相当多的学校在考核评价导向这方面没有做根本的改变,仍然是论文导向,评教授要多少篇论文,有多少篇是什么基金项目。相当多的高校在对老师的考核评价上,纵向横向项目有很大差别的。纵向项目指的是来自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横向科研指的来自企业支持的项目,很多学校的教师同样都拿了500万经费回来的项目,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纵向项目考核的时候乘以大于一的系数,横向项目乘以小于一的系数,而且有些地方还有一种说法,做横向是因为没本事拿纵向,它会影响教师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的。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志民:形成成果是要转化的,却用论文去评价它,论文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我们都把它当成主业来抓,而不是说真正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还有很多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奕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施圣贤:一些学校都有非常好的成果,也有很好的应用,但是可能大家不太敢拿出来。学校的专利其实是属于国有资产,不可能随随便便拿出去转让,涉及国有资产的流失。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师 朱正举:我们学校往往完成的是从0到1的基础研究,但是到产业应用需要小试中试,其实比较难走,难在谁来承担这个成本。

  解决“不能转化”

  改变科研人员考评机制

  专家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不够理想的三个原因:

  第一,是对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考核评价导向有问题,重数量轻质量,看重论文,导致出现很多注水专利,实际上就“不能”转化;

  第二,学校的专利其实属于国有资产,制度上的一些约束让人“不敢”转化,怕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

  第三,从专利到产业应用需要经历小试中试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很难,都需要花钱,因此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转化,“不会”转化。

  其中,考核评价导向是首要的问题。如何引导高校里的科研人员,做真成果、服务真需求?多年前,南京工业大学也面临这个难题,2019年,学校开始试点评价制度改革,正是这一改革,让教师们服务产业、着力科技转化的热情高涨。

  在南京工业大学,记者见到了徐宁老师,他正带领学生为企业做一项污泥减量化试验,今年47岁的他,去年才评上教授,相比许多同龄人来说,晚了很多年,原因就是他更擅长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而不是写文章、发论文,但后者恰恰是此前评职称的一些硬指标。他告诉记者,能顺利评上教授,要多亏了学校评价制度的改变。

  徐宁告诉记者,学校去年完善出台了这份职称评审改革办法,为老师们提供了四个不同的晋升通道。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徐宁:有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科研型教师,而贴合我的是学校新开的赛道,叫社会服务型教师。它对文章的要求,发明专利可以去替代,制定的这个行业技术标准也可以替代核心期刊。

  过去一年间,徐宁先后为7家企业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科研到款金额超过300万元。在南京工业大学,已经有50多位像徐宁这样的老师评上高级职称。为了更好调动大家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学校还对工资、绩效等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蒋军成:不光是解决职称问题,我们把横向经费来自企业界的项目和纵向经费来自国家的同等对待,就是让老师们心底无忧,放开手脚去把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场。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金万勤:让教授可以拥有90%的转让股权,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这样我们成立一个创业团队,教师才有积极性,把原创性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

  据了解,近五年,南京工业大学成果转化金额已经超过26亿,年均增速超过20%,极大助力了当地企业的发展。

  “不敢转化”

  高校担心的是什么?

  一个新赛道,对教师评价机制的破局,让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了极大提升。调查中,一些高校负责人也表示,高校科技成果具有职务属性和国有资产属性,很多高校院所有担忧,产权不清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失误是否会被追责?这也确实成为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问题。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志民:作为教授,是你发明的,但是你用的是国家的资金,用的是学校的场地,所以你产生的成果它是属于学校的。这是无形资产,评估就很难。过去我们曾经说科技成果它是一块冰,你不转化,冰化了也没谁管,但是你要说把它卖给别人,这有人管你了。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要是签相应的协议,要负法律责任,它的这种复杂程度就在这。

  解决“不敢转化”

  让教授们大胆往前走

  成果不转化,没有人管,成果转化了反而可能要承担法律风险,这让很多高校“不敢转”“不愿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和2021年,科技部等部门连续两年进行试点改革,将这些科研成果赋权给老师进行转化,免除成果转化担责的后顾之忧。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卫东教授从事脑机接口研究十多年了,他已经取得了十多项相关技术专利,这些前沿技术有望给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患者的诊断和康复带来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是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试点单位,已经基本破除了体制机制壁垒,然而,从实验室创新走向产业化应用,还需要资金、场地以及专业服务人才等全方位支持,而这恰恰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短板,也是李卫东教授项目能否成功转化的关键。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 邹叔君:无论是刚开始要去做一个概念验证,或者要去做中试,它都需要资金支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产业的很多的技术需要,它是变化比较快的,这其实会是一个问题。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加快建设的上海“大零号湾”正在探索方案,这是上海市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李卫东教授的项目前不久成功落地在了上海“大零号湾”,这里为像他这样的初创型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专项办公室主任 柳宁:有一些共享的实验设施,充分去降低它的科创成本。这个地方专门设立了我们“大零号湾”的科技创新策源基金,在难以去获得风险投资状态下,能够实现给他们第一桶金。同时,过去企业要一个政策的支持,需要去对接,我的团队可以为他们全方面来做好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这样的“扶上马送一程”,为了更好地助力科研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今年9月,教育部在江苏启动了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面向全国高校搭建从技术研发到小批量试生产的公共转化平台。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袁靖宇:准备设立百亿量级天使基金,主要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做到政策到位、资金到位、物理空间到位以及转化的机制保障措施到位,来推进我们的成果尽快转化。

标签: 专利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生产线 书架 科研型教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