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彭于晏、霍建华、春夏……一票颜值上乘、演技实力演员为7月1日上映的《明月几时有》增添了不少商业色彩,但导演“许鞍华”这三个字——这位曾经拍出《桃姐》《黄金时代》的文艺片导演,又稳稳当当地把这份略俗气的商业气息妥帖地中和掉,甚至文艺质感还更胜一筹。
《明月几时有》以上映首日近2000万的票房,一举打破许鞍华作品《桃姐》首日1200万、《黄金时代》首日800万的票房纪录,首周末票房已突破3000万。然而,影片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仅为6.9,有人质疑许鞍华的功力,认为影片节奏散漫。
化套路为神奇 “伪纪实”方式讲述历史
《明月几时有》的开篇改编自真人历史事件“省港大营救”——抗战时期,活跃在港粤地区的东江纵队在日军进攻香港期间营救800多名文化社会名流。这场生死救援,让普通的小学教师方兰和游击队队长“刘黑仔”相识,后来她被组织收编,开始展开地下工作、渐渐蜕变为优秀的革命党人。但许鞍华又做了些加工,化“套路”为神奇,让颇有距离感的“伟光正”独角戏,“失焦”成了有笑有泪、松弛有度的生活日常,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血有肉。
和《黄金时代》一样,许鞍华选择用“伪纪实”的方式来讲述《明月几时有》。梁家辉饰演的抗战亲历者佝偻地坐在黑白镜头前,在采访中把过往的故事娓娓道来。连皱纹都会演戏的梁家辉,一秒就令人信服并投入其中。接着是用大量的包括布景上的、表演上的细节,来描述当时的社会风貌。旅店老板娘“方妈”市侩精明,柴米油盐和生意都得精打细算,顾不得人情;刘黑仔则是个神枪手,他带着一群不甚精明的队友冲锋陷阵;春夏饰演的富家小姐,看似每日笙歌燕舞,却不过是只囚笼中的小鸟;药店的女老板、收留革命党人的农民……每一个人在特殊时期顺应时势生活着。
省去炮火纷飞,把唯一战斗戏拍成慢镜头
在许鞍华拍的这部战争片中,炮火纷飞、地动山摇的大场面都被刻意省去,甚至还要做得更极致,导演把戏里唯一和日军军队的正面对抗,玩性大发地拍成了慢镜头的“子弹烟花贴身舞”,举重若轻又好不浪漫!更多的笔墨,还是被用来描述战时小人物的过活和各自顺应时代的选择——非常许鞍华啊。
《明月几时有》的诙谐幽默,是看片前许多人没料到的。文人要逃难,特工要来接头,没想到杀手却先登门拜访了,这六目相对的,你说紧张不紧张、搞笑不搞笑?霍建华饰演给日本人上诗词课的教师,前一秒还在和军官对酒当歌,下一秒画风就突变到了“七步成诗”的斩杀令……这些冲突点,还蛮密集的,特别绵里藏针,看得人心惊肉跳。
喜剧元素也不少,恰当地穿插在紧张的革命和浓浓的雾色中,喜感也给角色们加了些人性,不那么脸谱符号化了。
■导演解读
许鞍华:拍出香港人的侠义和守望相助
记者:《明月几时有》是个有真实人物原型的电影,导演为什么选择拍这个故事?
许鞍华:它其实有两个故事作为基础。一个是沦陷初期,把留在香港的有名的文人(茅盾、邹韬奋等)拯救出沦陷区;另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方兰的小学教师和她的母亲,当时方兰慢慢成为东江纵队的队长,方兰的母亲很支持抗日,她有一天在送情报的时候被捕,大家想救她但又没有办法。在我看完200多个讲东江游击队的故事后,我还是觉得这两个故事最感动我,我就想办法在剧本方面把这两个故事连起来,最终变成一个故事。
记者:你是怎么接触到这个题材的?
许鞍华:是林炳坤监制提议的。其实之前已经有人叫我拍他祖母,说她是东江游击队的一员,开一间杂货店得了失眠,因为她晚上都不睡觉。我感觉有个调子特别能代表香港人的精神,像武打片、功夫片,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他们能做这个事情就算是牺牲也没有什么英雄感。我觉得这个可能是香港文化的传统,就是用搞笑的方式来表现严肃议题。
记者:所以你觉得是拍一种侠义精神?
许鞍华:对。因为对香港人来讲,侠客与武打不是假的东西,就是帮助人不需要回报,香港人的守望相助。(晨曦)
标签: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