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国资国企重镇。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市值已超2.7万亿元,是资本市场上的一支国资劲旅。今年以来,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主动担当作为,带头先行先试,积极改革创新,在资本市场大棋局中果断落子,并购重组打开新局,市值管理颇有成效,交出一份样本答卷。
并购重组:提前谋划 开辟新格局
并购重组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重头戏。今年2月5日,中国证监会召开的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座谈会传递出积极信号:上市公司要切实用好并购重组工具,抓住机遇注入优质资产、出清低效产能、实施兼并整合,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鼓励引导头部上市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
上海国资国企在大棋局中提前谋划、果断落子。9月5日晚,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两大头部券商宣布合并重组。这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也是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
国泰君安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健介绍,国泰君安正加快推进与海通证券的并购重组。这是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的重要举措,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上海金融、科创“双中心”联动发展。
强强联合,前景如何?朱健认为,合并后,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及科创板IPO发行等多项业务指标将跃居行业第一,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硬件等重点科技产业的服务能力遥遥领先,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跃居行业前二,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将明显提升,“投资—投行—投研”联动效应将更加明显。
10月,装备制造领域头部企业上海电气与有着“机器人界微软”之称的发那科擦出火花。
10月18日,上海电气发布公告,拟30.82亿元收购控股股东电气控股持有的上海宁笙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而获得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50%股权,全面挺进智能机器人赛道,备受市场瞩目。
上海电气的收购计划,是上海国资旗下电气控股资产整合的关键一步。“未来,通过‘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展,上海电气将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在介绍并购案背后的考虑时,上海电气常务副总裁董鑑华谈到,上海电气致力于将业务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延伸至特种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形成“三驾马车”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11月22日,老牌影企上影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上海电影宣布,进一步收购优质IP开发平台上影元股权。交易完成后,上影元股权结构为上海电影持股70%,上美影持股30%。
这也是上海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开辟第二曲线的一个探索案例。“经过行业的发展周期,我们发现单纯的影院经营已经很难支撑一个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布局第二增长曲线——IP业务,同时也在线上线下跟各个不同领域伙伴跨界合作。”上海电影总经理戴运表示,此次交易体现了公司对大IP开发业务的信心,也将会把上市公司、市场端的更多资源导入上影元,为上影元带来多元化、跨越式发展。
12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上海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2万亿元。
12月11日,A股市场中上海国资国企概念股表现活跃。市场对未来三年上海国资国企的并购重组动作充满期待。
“并购整合非常重要。当前A股多数并购还是基础型的并购,但真正的并购是持续的、深度整合的。”上海临芯投资董事长李亚军表示,临芯投资专注于半导体产业投资。市场热点由IPO转向并购,临芯后续也会将主要的力量放到并购市场。
市值管理见成效 提质增效重回报
并购是上市公司实现市值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2024年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
7月16日,上海市国资委召开市值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提出,要坚持多措并举,提升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能力和水平。要把持续的价值创造作为市值管理的基础,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主业,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盈利水平。
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打出一套“组合拳”:
首先,强化现金分红,回馈股东力度持续增强。
记者统计梳理发现,2023年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平均分红比例为34%,同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分红金额由2022年的586.53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608.58亿元;参与分红的上市公司占比由2022年的74%提升至2023年的83%;其中,现金分红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从2022年的11家增长到2023年的14家。
其次,积极回购增持,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
记者统计发现,2024年以来,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中有8家披露了股份回购计划,而2020年至2023年分别有2家、6家、3家和3家公司披露回购方案。2024年以来,2家公司已实施回购金额处于1亿元至2亿元区间,打破了2023年交白卷的尴尬;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回购区间的有6家公司,而2023年仅有3家。
比如,上汽集团在今年已实施完成了第三轮回购,并对首轮回购的约1.08亿股股份进行注销。此外,公司发布《未来三年(2024年—2026年股东回报规划》,继续保持稳定的分红政策,积极回报广大股东的支持,共享发展成果。除上市公司本身积极发力外,上海国资国企公司股东的增持力度明显加大。11月12日,陆家嘴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及子公司完成增持计划,增持金额达10.06亿元。
最后,调研活动更加频繁,精准对接机构投资者。
从机构调研情况看,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以来,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获得超过800家机构调研,2023年为627家机构。其中,今年以来,沪农商行、上海银行、上海医药均接待了超百家机构调研。
此外,借助业绩说明会、机构调研等丰富形式,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拉近距离,积极构建高效、顺畅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流通机制。
激发科创活力
打造上海国资改革样本
着眼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国务院国资委提出有力推动“三个集中”,即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今年9月,贺青在一篇署名文章中分享了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路:上海国资国企将按照“三个集中”总体要求,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重大战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点领域集聚,向关系超大城市基本运行和基础保障的重点领域集聚,向三大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体来看,A股市场上,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2.7万亿元,在资本市场是一支当之无愧的“国资劲旅”。其中不乏浦发银行、上汽集团、国泰君安、上港集团、上海电气、上海银行等市值超过千亿的巨头。
但从行业分布来看,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中房地产、汽车、交通运输、建筑装饰类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偏多,科技创新类公司数量占比相对偏少,科创属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实,这并不是上海国资独有的特点,而是国资国企普遍的处境。
“市值管理的核心,还是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院长罗新宇认为,虽然其他的技术性手段也是必要的,但市值管理的重点应当是改善企业基本面。我国国有企业中大量的上市公司处在传统产业领域,特别是地方国资上市公司,普遍市值较低,以30亿元至50亿元市值居多。如果没有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将很难得到市场认可。
罗新宇表示,国资国企发展科技创新需要对内部的生产关系作一些重大调整,使其能够匹配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今年5月,在港股上市的联华超市发布公告称,获母公司百联集团增资约3.6亿元。此次筹集资金拟用于业态转型及增加联华超市一般营运资金。10月10日开始,世纪联华上海所有门店从生鲜自营能力、优质供应链一体化、消费者体验深化三个方向进行全面焕新调改。至11月26日,24家世纪联华门店全面完成了焕新一体化工作。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百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永明认为,老国企要脱胎换骨,必须抓住机制、人才这两个关键。
实践证明,上海国资国企上市公司一直在大棋局中思考、频频落子谋先手棋。随着未来三年行动方案的出炉,上海将发挥产业体系完整、金融要素资源集聚等优势,努力加快打造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先行区和示范区。